產業安全的定義
產業安全是國家利益和產業利益的交集,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在開放條件下,一國產業抵禦外來幹擾或威脅並不斷獲得持續發展,出口產品不受歧視的狀態,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本國產業的主導地位與競爭力,是一國產業綜合素質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集中反映。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產業安全是經濟發展中的動態問題和常態問題,核心是競爭力,保障是預控力。
影響產業安全的因素
第一,投資自由化
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投資自由化的不斷推進,有助於推動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但中國目前市場機製尚不健全,跨國公司的國際投資可能導致我國產業結構低度化、趨同化,抑製我國戰略性產業的發展,並憑借其壟斷優勢形成股權、技術、成本、品牌和一體化控製。
第二,貿易自由化
加入WTO後,我國產業在貿易自由化的國際環境下,獲得了更多的貿易機會,發展空間擴大。但是,我國產業也同時麵臨著國內市場進一步開放和國際貿易保護增強的壓力和衝擊,具體表現為:進出口貿易總量增加,但不同產業受到的影響不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對外貿易摩擦增多;貿易交換收益減少,貿易條件有惡化趨勢;進口商品存在傾銷補貼行為,國內產業受到嚴重損害。
第三,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是一國政府為實現某種經濟社會目標,從供給角度對產業活動實施經濟幹預的政策和措施的綜合。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改革開放30年來,產業政策的製定、轉型及實施也深刻影響了我國的產業發展和產業安全。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顯著加快,我國應該從全球視角來重新審視產業政策目標和政策體係,力求從全球範圍來解決資源在部門間和部門內配置的效率問題。
第四,產業國際競爭力
產業安全的標誌是一國對其產業是否擁有創始權、調整權和發展權,且以發展權的擁有作為主要判斷標準。可見,一國如果沒有一定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國民產業權益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損害,產業的發展權也無法真正享有和行使。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產業國際競爭力被看成是產業安全的核心。
存在問題
第一,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是我國產業安全麵臨的最突出的問題
長期以來,cq9电子平台通過大量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提高了國內企業的技術水平,但是,由於重引進、輕消化,重引進硬件、輕引進軟件,以至造成引進再引進,長期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據統計,全國研發資金隻有GDP的1%,而國外普遍是2%~3%;我國大中型企業3/4的企業,基本上沒有高水平的研發機構,研發投入也隻有營業收入的1%左右,而外國跨國公司卻普遍達到3%~5%甚至10%以上。
我國產業安全受到科技創新、自主創新的約束。中國迄今仍未穿越科技關隘的製約,目前,我國總的對外技術依賴率超過50%。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
第二,能源資源環境對產業發展的製約不斷加劇
2007年,我國GDP占全球的5%,但消耗的鋼材占全球的37%,水泥占45%,鋁材占25%,一次性能源占12%,淡水占15%。必須下決心摒棄粗放型增長方式,堅決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消耗比較低、汙染比較少、技術含量高、勞動力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否則產業的持續發展,將會因能源資源環境的製約而難以邁開步伐。
第三,外資對國內某些行業的控製和壟斷,將會嚴重製約國內企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來,FDI(外商直接投資)極大地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外資大量進入和並購國內企業,在彌補國內資本不足、引進技術、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出口、增加就業等方麵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最近一個時期,外商並購重點轉向我國行業龍頭企業,要求絕對控股,擁有並限製中國品牌,全麵確立在中國相關行業的壟斷地位,中國產業麵臨淪為國際產業分工總體格局中“打工者”的角色。
產業安全評價係統及預警機製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別是投資貿易自由化的不斷擴大和發展,一國產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受到的外來威脅越來越大,使其生存與發展受到影響。為了全麵、準確、及時地反映產業的安全性以及遭受損害的程度,各國極有必要建立、健全產業安全的評價係統和預警機製。
產業安全評價是以控製論、係統論和信息論為一般理論基礎,以產業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等為直接理論解釋,運用數理統計和運籌學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標體係,按照一定的程序,主要通過定量分析,對一定期間特定產業的安全性所作出的客觀、準確的綜合評判。目前,我國已有學者構建了以產業生存環境、產業國際競爭力、產業對外依存度和產業控製力為一級指標,在4個一級指標下包含多個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係。
我國產業安全預警機製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我國還沒有建立健全的、係統的行業安全預警機製,各行業對行業安全的認識也不足。自從加入WTO以來,國家經貿委為了各行業應對加入WTO的挑戰,維護行業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已經啟動了汽車、化肥和鋼鐵三大行業的安全預警機製,但這是由政府出麵主導組織並實施的,並不符合國際慣例。西方加入WTO組織的完善的市場經濟國家基本上形成“小政府大行業協會”的布局,而我國的行業組織在行業安全預警中還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此外,我國產業安全預警中“產業範圍概念過寬、尚未建設出口產業安全預警機製、數據庫不完善、忽視國外技術壁壘影響”等問題,也製約著我國產業安全預警機製的建設。
如何應對
一、提升產業競爭力
從維護產業安全的角度而言,在如何提升中國產業競爭力的問題上,應以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為現實依據,力求采取針對性措施使中國產業更好地把握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更有信心地迎接挑戰,從根本上確保產業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特別是經濟主權的獨立與完整。
總的看,在探討提升產業競爭力這一問題時必須結合確保產業安全這一現實需要,因此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一是處理好產業保護與培育產業競爭力的關係。既不能過度保護,又不能完全放開,要將保護與開放有機地聯係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麵辯證地加以對待。
二是處理好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關係。既要充分利用當前中國在勞動力等方麵的既有優勢,又要通過不斷學習與借鑒,將落後優勢逐漸轉變為具有本土市場特色的競爭優勢,不可妄自菲薄,又不可急於冒進,在動態的實踐中從“低級”入手,揚長避短,循序漸進,通過夯實基礎,積累資本,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是處理好民族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係。
二、實施產業保護
產業保護和產業安全是針對同一問題從兩個不同角度進行解釋的概念。兩者的關係可以簡要描述為:安全是目的,保護是手段。產業保護可描述為:在對外經貿交往過程中以堅持向國際慣例靠攏為原則,以維護貿易自由化、公平競爭與公正交往、互惠互利為基礎,以優化全球資源配置、促進多邊貿易利益、提高國際貿易效率為動力,對本國的幼稚產業和重要產業在其初生時、在其生成過程中、在其力量相當弱小時或在其已經強大但需要搶占國際競爭製高點時,實施各種相應措施下的有效保護,從而使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達到積極、穩步、健康、高效發展的目的,並避免消極影響、消極作用出現的一種積極、理性的外向型政府規製行為。
WTO為了有效地協調貿易自由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矛盾,允許成員國使用關稅和非關稅措施保護國內產業安全。我國在加入WTO以後,應根據WTO規則,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從國內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國家的經濟安全出發,對國內產業實施必要的保護;而且,政府所實施的保護必須由以“後期保護”為重點的寬泛的保護轉變為以“前期支持”為重點的有選擇、有限度的保護,這也是政府實施產業保護的一個基本取向。
在WTO體製下,成員國政府作為參與主體,一方麵應全麵融入多邊貿易體製,參與WTO規則的製定;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分散國家產業風險;完善國內相關的貿易法律體係,加強對國內產業的支持等方式強化自身在維護產業安全中的作用;另一方麵,應該充分利用WTO救濟體係與爭端解決機製維護正當經濟利益,製定符合WTO原則的重要產業發展保護政策,培育企業及產品競爭優勢,在發展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用開放應對開放中的危機。
三、正確看待外資自由化
第一,正確處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與維護國家產業安全的關係
進一步改善我國投資環境,改變過去以競相壓低土地價格、犧牲財源和隨意性的財政補貼等惡性競爭手段的招商模式,在統一對外優惠政策的基礎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今後我國利用外資要注重引進先進技術,著力提高吸引外資質量,以發展現代製造業為主,以優化出口結構為主,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致力於發展高附加值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第二,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國家產業安全管理體製
一是必須建立引進外資的國家產業風險管理與安全防範機製。這個機製包括有專門的研究機構不斷跟蹤中國利用外資的相關信息,履行產業安全的預警職能和研究職能,不間斷地監控研究整個產業的經濟運行狀態。
二是建立敏感產業準入製度,加強對外資並購涉及國家安全的敏感行業重點企業的審查和監管,確保對關係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戰略行業、重點企業的控製力和發展主導權。
三是加強對跨國公司並購國內企業的監管,積極運用反壟斷的相關法律防止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寡頭壟斷行為,並建立有效的防護措施以防止不正當的並購破壞國內經濟秩序。
四是控製支柱產業和企業,避免外資控製普遍化。
五是提高資本管製的效率。在逐步放鬆資本管製的同時要有針對性地提高資本管製的效率,某些項目仍然可以適當放寬,為國內企業“走出去”創造更有利的環境,但是要加強對外資企業利潤匯出、短期資本流動和資本流動中異常行為的監管。
四、積極應對貿易摩擦
第一,加強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
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必須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實施以質取勝、市場多元化和科技興貿戰略。幫助企業提高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積極培育自主品牌,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第二,構築我國的貿易保障體係
為防止貿易摩擦的進一步升級,保護已有市場,我國應加快建立多層次、多視角、多渠道貿易壁壘預警機製。同時,要建立多邊、區域和雙邊、國內等多層次的貿易救濟機製,加強對不公平貿易做法的調查和製裁,保護國內產業和企業的利益,提高企業通過貿易救濟措施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第三,實行擴大內需,出口、進口和內銷並重的平衡貿易戰略,保持總體貿易動態平衡。
第四,完善我國社會責任和勞工標準立法,建立統一規範的產品認證體係,有效應對社會貿易壁壘。
第五,調整我國對外貿易戰略,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改善進出口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整理/ 實習記者 薑燕 (據《中國產業安全報告》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