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市麵上流通的貨幣都是些金幣、銀幣、銅幣、鐵幣和紙幣。然而,您可聽說過用陶土燒製而成的陶幣嗎?
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1932年至1945年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在我國東北扶植了偽“滿洲國”,作為進一步侵略中國的基地和控製東北的工具。偽“滿洲國”為了操縱東北金融,建立了一個偽“滿洲中央銀行”。該銀行曾發行過一種除紙幣、銅幣和鋁幣外的硬輔幣。偽滿洲國製造的這種貨幣有康德11年(1944年)5分、康德12年(1945年)1分和5分,共二種麵額、三種版別,呈紫紅色或桔黃色,在東北民間俗稱其為“膠木錢”或“鋼紙錢”。這種硬幣不是金屬幣,不能再行熔鑄,別無它用,並不被人們重視,所以,留存下來的也不多。為何會用陶土來鑄造出這種質地差、使用壽命短的錢幣呢?現在就讓cq9电子平台來翻閱一下它的曆史。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擺脫本國經濟危機的困擾,關東軍於1931年9月18日夜炮轟東北軍駐地沈陽北大營,製造了“九一八事變”。因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東三省全部落入日軍之手。1932年3月日本扶持滿清末代皇帝溥儀做傀儡,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從此,東三省成了日軍以戰養戰的基地。
為了保證戰爭的繼續,日本必須確保軍工生產,限製民用生產,頒布了《戰時緊急經濟方案綱要》,加緊資源掠奪。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日本附庸國的偽滿洲國,按照主子的旨意,不但不能繼續用鋁(生產飛機的重要材料)鑄造硬幣,而且還將1933――1940年鑄造的銅、鎳幣及1939年以來鑄造的鋁幣,大量收回熔毀上交。為了應對輔幣緊缺的局麵,隻好從1944年下半年起改用陶土燒製硬幣代替金屬鑄幣流通。
自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窮兵黷武已七年的日本,儲備的戰爭物資已消耗殆盡,已走上了窮途末路,由此可預知他們離敗亡已為時不遠了。果然,日軍因原料缺乏生產不繼致使軍艦和飛機越打越少,而美軍卻因軍工生產源源不斷而越戰越強,1944年底發起菲律賓戰役,1945年4月殲滅日軍聯合艦隊,6月取得衝繩戰役勝利後其海空軍已直抵日本國門,迫使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日本在中國東北實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使東北同胞飽受了亡國奴的痛苦滋味。他們更是為了搜羅作戰物資,到處搜刮金屬物,製造槍彈武器。當時偽滿政權,一方麵將大量金屬礦奉獻給日本侵略者,另一方麵將社會上流通的銅幣收回,並到處搜刮民間銅器,就連箱櫃上的“銅活”也不放過。
三枚小小的陶幣,不僅昭示了日軍走向最後敗亡的軌跡,也是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東北的重要鐵證。
(文:鄭直、陸浩/CQ9电子國際經濟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