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安全

當前位置:首頁 > 經濟安全 > 相關案例

相關案例

越    劇

發布時間:2011-05-30

越劇是中國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江南地區。 20065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越劇的發展曆史

越劇興起於浙江紹興地區的嵊縣一帶,因紹興是古越國所在地,該地興起的戲曲也就稱為越劇。越劇唱腔的音樂來源主要是嵊縣一帶的民間說唱“落地唱書”調,1906年春節期間,原來唱落地唱書的六位藝人,用戲曲的表演方式,用落地唱書調的曲調,串演了《十件頭》、《賴婚記》等小戲,由於當時的伴奏樂器隻有篤鼓和檀板,演唱時“的篤”之聲不絕,當地人就稱這種新起的小戲班為“的篤班”或“小歌班”。

1916年前後,“小歌班”開始進入上海演出,由於經常同紹劇同台表演,吸收了紹劇的一些傳統劇目、表演技藝和唱腔,並采用了紹劇的樂器,“小歌班”改用“紹興文戲”,這個時期“紹興文戲”的演員都是男性。大約1923年前後,以教“紹興文戲”著稱的金榮水,在上海培訓一批“文武女班”的女演員,公演以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此後,男班由於演員的青黃不接,逐漸失去觀眾的支持,女班逐漸取代了男班。1938年,“紹興文戲”改稱為越劇。

1944年前後,著名越劇表演家袁雪芬在上海組織雪聲劇團,建立起正規的排演製度,唱腔音樂在原來“四工調”的基礎上又創造出“尺調”唱腔,使越劇的唱腔音樂進一步豐富起來。

1950年以後,越劇藝術提高、發展得很快,演出劇目迅速增加,不僅能演傳統劇目,而且還演出了一些現代題材的劇目。

 

2、越劇的藝術特色

越劇流派唱腔由曲調和唱法兩大部分組成,在曲調的組織上,各派都有與眾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過旋律、節奏以及板眼的變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風格。特別是起調,落調,句間、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斷反複、變化的特征樂匯和慣用音調等,更是體現各流派唱腔藝術特點的核心和關鍵。在演唱方法上,則大都集中在唱字、唱聲、唱情等方麵顯示自己的獨特個性,通過發聲、音色以及潤腔裝飾的變化,形成不同的韻味美。有些細微之處,還包括著不少為曲譜難以包容、也無法詳盡記錄的特殊演唱形態,卻更能體現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3、越劇的代表藝術家和代表劇目

自袁雪芬、範瑞娟等在上海成立“雪聲劇團”起,越劇就進入了一個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的迅速發展階段。

花旦行當中以袁雪芬的“袁派”唱腔為代表,“袁派”唱腔的特點是:柔婉細膩、樸實深刻、字正腔圓、聲情並茂。小生行當中以範瑞娟的範派唱腔為代表,範派唱腔的特點是:淳樸寬厚、穩健大方、熱情內涵、獨樹一幟。徐玉蘭對越劇的藝術貢獻也是非常重要的,徐派唱腔以高亢豪爽著稱,她在《紅樓夢》中扮演的賈寶玉,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越劇經常上演的傳統劇目約有四十多出,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西廂記》、《祝福》、《追魚》、《紅樓夢》等劇目由於袁雪芬、範瑞娟、徐玉蘭等著名藝術家的表演,這些劇目也就成為越劇的代表曲目。

上一個: 啞   劇 下一個: 穀雨時節話養生
^
網站地圖凱發K8凱發K8凱發K8凱發K8凱發K8凱發K8